十四年来,乘着科技快速发展的东风,谢仁军经历了中国海洋石油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参与了海油钻采领域多个“首次”项目,突破了一个又一个钻完井关键技术瓶颈与世界级难题。
如果说海上油气生产平台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钢铁结构物,那海面以下的钻井作业,就是一场与大海之间隐秘而无声的较量。
海洋油气资源一般深埋在海底的岩石层中,有时埋藏深度达数千米。谢仁军的工作就是为海洋油气开采“架桥修路”,即在海上油气生产平台与深海里的油气资源之间筑起一条“路”,以实现油气资源安全高效开采。
2014年10月,谢仁军接到了一个“烫手山芋”——担任“深海一号”气田开发方案研究的钻采项目经理。这是我国自主实施勘探钻井作业发现的第一个大型深水气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此之前,他所接触的均为水深300米以内的浅水项目,深水项目完全不知该如何入手。“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但我仍立下军令状,保证完成任务!”谢仁军说。
从无到有,一切都要自己探索。他带领项目组成员从零开始,集体学习、调研文献、查询标准,经过一个多月的头脑风暴和案头工作,将项目存在的攻关难题、技术瓶颈、任务目标等梳理完毕。“有问题就有答案,面对种种难题,大家像做高考试卷一样一一给出‘答题思路’,制定解决方案。”谢仁军回忆起那段时光,当时每个人迎难而上的精神头扑面而来。
正是凭借着这股钻研精神,谢仁军带领设计团队攻克了“气藏位置分散、水深跨度大、压力窗口窄、储层疏松易出砂”等钻采领域关键技术难题,研发了一系列创新技术,创建了我国1500米水深级油气开发钻采设计技术体系。这也使项目在技术方案制定阶段就从设计源头上节约了大量投资,为气田绿色安全高效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支撑我国海洋石油工业实现了水深从300米到1500米的重大跨越。
海洋油气资源是石油工业发展极重要的战略资源,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对海洋石油人来说,肩上有着特殊的使命和责任。
2022年6月6日是让海油人为之振奋的一天。这一天,由中海油研究总院牵头起草的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3421《石油与天然气工业——海洋隔水导管下入深度与安装设计》正式出版发布,标志着中国在海洋钻井技术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部分领跑的重大跨越。这项成果的背后,是海油人20年的坚持。
“这个标准,海油的前辈们在2002年开始着手研究。2017年10月,我在ISO年会上做了全英文演讲,想法获得了年会主席的肯定。”谢仁军告诉记者,各国专家对这个提案表示认可。2018年6月,由中国人牵头制定这项国际标准的立项被正式批准。但随后的工作并不顺利,各国专家们针对国际标准草案(DIS稿)提出了多达376条意见,其中有不少是针对核心算法的,需要在3个月之内完成修改。
谢仁军带领团队成员抽丝剥茧,查阅文献,对DIS稿中的每一个用词、每一个公式、每一个数据,都进行了严格地推敲和核实论证,从送审小样到终稿先后更新200多版。2022年4月27日,反复打磨的国际标准终稿(FDIS稿)获全球ISO全票通过。
当下,为了助力实现海洋油气持续增储上产、面向国家能源重大需求,谢仁军已经踏上了自我挑战的新征程,开始进行跨专业融合创新方面的工作。“我希望能利用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和石油工程(钻井方向)的多学科信息融合技术,研发海上深井、超深井复杂钻井工程地质精准预测技术,助力我国海洋油气勘探开发走向超深水、深层、超深层等复杂领域,获取更多油气资源。”